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1:22 点击次数:92
三十万亡魂的哭泣:马立诚的悲剧与历史的警示
2021年,一份日本媒体曝光的名单,赫然列有马立诚的名字——这是日本盛情款待过的中国名人名单,其“日本传声筒”身份昭然若揭。 遥想张纯如女士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,查阅无数史料,最终客死他乡;反观马立诚,蝇头小利便出卖民族良心,高下立判,令人扼腕叹息。 马立诚的悲剧,绝非个案,它是一面镜子,照出知识分子在诱惑面前的脆弱,也照出文化渗透的可怕威力。
马立诚,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,194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,距离南京大屠杀结束尚不足十年。那片土地上,血腥味仍未散去,三十万同胞的冤魂仍在哭泣。然而,在这个浸透着民族伤痛的土地上,一个未来将否认这段历史的孩子诞生了。
展开剩余83%家境贫寒使马立诚深知,唯有读书方能改变命运。他如饥似渴地阅读,甚至啃遍了《资治通鉴》。1977年,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考,31岁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人生轨迹。 旁人皆言其“疯了”,然而,马立诚的执着与韧性最终使他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。
大学四年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,文笔日益成熟老练。毕业前夕,各大报社便争相抢夺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《中国青年报》直接委以他评论部副主任要职。彼时的马立诚,笔锋犀利,敢言敢为,被年轻人视为偶像,被老一辈寄予厚望。 之后,他又被《人民日报》挖角,晋升主编。从南京的贫寒子弟到《人民日报》主编,这番逆袭的传奇经历,曾令多少人艳羡不已。
1990年代,马立诚创作的《交锋三十年》成为现象级畅销书,风头一时无两,前途一片光明。然而,正是这辉煌的成就,为日后他灵魂的沦丧埋下了伏笔。
2002年春天,中日关系出现缓和迹象,日本发起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攻势。作为文化界名人,马立诚自然名列受邀名单。 日本人惯用的伎俩,并非开门见山地谈及政治,而是先以最高规格的待遇笼络人心:专车接送,五星级酒店,精致的日式料理,还有贴身侍从。 马立诚从未享受过如此贵宾级的待遇,在铺天盖地的荣宠中,逐渐失去了判断力。
待其沉醉于“糖衣炮弹”之时,日本人才开始步步为营地渗透他们的“正菜”:他们向马立诚展示所谓南京大屠杀的“真实历史资料”,其中夹杂着日军给中国孩子发糖果的照片,以及日本人与中国人友好合影的画面。 日本学者煞有介事地宣称:“这才是历史真相!” 他们声称南京大屠杀只是战争中的“不可避免的伤亡”,并非有组织的屠杀;三十万的数字,更是后人编造的谎言。
身为南京人,马立诚理应最能体会这段历史的残酷与伤痛。然而,在日本人的精心洗脑下,他却动摇了。 是虚荣心作祟?还是利益的诱惑?这位南京人最终选择了相信日本人的谎言。
回国后的马立诚,判若两人。2002年9月,他在《战略与管理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《对日关系新思维》的文章,公然为日本洗白,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,甚至荒谬地要求中国人进行反思。 此文一出,舆论哗然,全国人民义愤填膺,质问这位南京人的良心何在?
《人民日报》的同事们也难以置信,这还是曾经为民族发声的马立诚吗?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,马立诚非但没有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,在境外媒体发表更多类似言论,甚至将爱国者斥为暴民。 最终,《人民日报》不得不将其开除,结束了他在主流媒体的职业生涯。
失去体制庇护后,马立诚在国内成为过街老鼠,于是他投奔了曾款待他的日本朋友。在东京大学,他继续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谬论,却不知自己只是日本人利用完便可丢弃的工具。三年后,当他的利用价值耗尽,日本人便翻脸无情,将他抛弃。 马立诚流落香港,彻底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。 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期间,他又跳出来支持暴乱分子,充当反华急先锋,最终遭到香港爱国青年的痛斥。
马立诚的悲剧,警示我们:历史真相不容篡改,民族尊严不容践踏。 加强历史教育,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机制,提升知识分子的自我净化能力,这才是防止类似悲剧重演的关键。 真正的知识分子,应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,而不是历史的掘墓人。 勿忘国耻,振兴中华,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。 马立诚的末路,是历史对背叛者的无情审判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